七夕节的文化内涵
1、浓情甜蜜的民俗文化。古往今来,节日千千万万,与爱情相关的也不少,何独七夕节成为最具知名度的“中国情人节”呢?深厚的民众基础是首要条件。譬如,在江苏宜兴有“七夕香桥会”,当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,搭制寓意鹊桥的香桥;广东有“七娘会”,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,摆上香烛与点心,向织女星祈愿,寄托求得如意郎君的心事;山东甄城、曹县等地的姑娘们则七人一组,将针、铜钱与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,吃到钱的人有福,吃到针的人手巧,吃到红枣就会早婚,早生贵子。在全国范围内,曾以乞巧最为流行。乞巧又名斗巧,姑娘们比赛穿针引线、蒸巧馍馍、烙巧果子、生巧芽,以及做面塑、剪纸、彩绣等形式的手工。如今,在甘肃西和县仍保留着七夕乞巧民俗。乞巧、山歌、春倌、羊皮扇鼓舞、耍社火等乡土民俗文化活动,活态传承至今,堪称七夕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这些民俗,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,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。
2、坚贞不屈的爱情追求。
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,与七夕节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爱情观。古人高度重视七夕,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,如宋代秦观《鹊桥仙》中的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……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可谓妇孺皆知,是七夕文化的典型代表。农耕社会里,男耕女织是基本的家庭组成形式。弘扬七夕传说与节日,既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坚贞的爱情,也宣扬了夫妻恩爱、家庭和睦,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。
七夕节现代庆祝方式
山东在山东济南、惠民、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,只是陈列瓜果乞巧,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,就意味着乞得巧了。而鄄城、曹县、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: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,把一枚铜钱、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,乞巧活动以后,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,传说吃到钱的有福,吃到针的心灵手巧,吃到枣的可以早日遇到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。
浙江
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。如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,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,用油煎炸后称“巧果”,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、莲蓬、白藕、红菱等。女孩对月穿针,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,或者捕蜘蛛一只,放在盒中,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。
广西
在广西西部,传说七月七日晨,仙女要下凡洗澡,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。此水名“双七水”,人们在这天鸡鸣时,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,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,待日后使用。